冬日下午的上海张江国创中心略显冷清,车流人流量都迥异于上海市中心的拥挤繁忙。步入由超大液晶显示器旧厂房改造的建筑后,一个700平米的主会场里聚集了来自国家电网、中海油、壳牌、法能、埃克森美孚、上海电气等50余家能源企业的高管和创新业务负责人。
但他们并不是当天唯一的主角,舞台的另一侧,9家能源创业企业陆续登台路演。初创企业们选择的赛道不同于传统概念里的具象能源——用电管理、热电智能化、电池储能、智慧电池,大数据、ai、云计算、建模、物联网等概念贯穿其间。
这是全球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加速器plug and play近日举行的中国创新峰会上的一幕。该创新平台曾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和孵化包括google、paypal、dropbox在内的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2016年,plug and play能源与可持续项目启动。“(来到张江)就好像回到了硅谷。”plug and play中国能源与可持续项目负责人张加贝在硅谷总部工作三年后搬回了上海,希望在张江复制硅谷的能源开放式创新生态。
能源行业身上总是贴着几张无国别差异的标签——封闭、垂直、高门槛与缓慢。这些不算鲜亮摩登的固有印象源于能源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极大的技术惯性和极低的容错率,新技术从理念到商业化应用,必须通过比其他行业更漫长严苛的验证通道。
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技术、跨学科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成本下降,持有大量重资产的传统能源巨头为保持“大象起舞”的能力和市场地位,逐渐走出仅仅依靠内部资源的集中式创新,开始拥抱外部创新力量。
习惯于“内部消化”的能源重量级选手如何开放?
无数行业声称通过引进外部创新技术为其带来新的繁荣。在此之前,封闭式创新大行其道:这一理念认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全过程强有力的控制,企业必须自行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财务支持。
该思路用封闭的资金供给和有限的内部研发力量确保技术的保密和垄断,曾声名显赫的ge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杜邦实验室等企业实验室都是典型。
随着市场整体创新速度加快,封闭式创新的护城河效应削减,大企业为保持市场地位逐渐跳出创新界限,积极寻求外部的创新资源弥补内部的科研空白。
与快消等领域相比,能源行业虽在开放式创新上慢了一步,但巨头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在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商之一壳牌集团(shell)的中国创新与新能源技术总经理邓群看来,开放式创新在最近十年才真正热起来,由于油气行业比较保守,不轻易使用外界未经认证或没有示范的技术产品。“但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很多技术迭代、新的业务领域石油公司没有经历过,有必要采取开放式创新。”
尽管人们离石油时代的终结还十分遥远,但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驱使传统石油巨头们近年来纷纷涉足电动车、储能等领域,备战新电气化世界。
在邓群看来,智能化、电气化和氢能这些新的技术和业务领域往往有更大的开放式创新潜力和更快的概念验证项目(poc)推进速度。“壳牌在全球拥有或运营近百个加氢站,现在的加氢站的成本很高,如果有创业公司在加氢站上有突破性的技术,帮助把这个成本降下来,把市场做大,帮我们从一百个加氢站开到一千个、一万个加氢站,我们非常欢迎支持。”
拥有超过100年历史、近年来积极向零碳转型的法国法能集团(engie)也在将外部创新力量整合进 其解决方案。
“法能曾经是一家比较传统的能源企业,但实际上从几年前就意识到能源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趋势。”该公司中国战略与创新业务负责人陈静对澎湃新闻表示,在能源和电力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中国市场催生出用电端的许多新技术需求和新应用场景,对低碳化、可持续和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也对企业创新的思路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由于电力系统本身相对封闭,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往往是一个电力集团内部消化。但现如今能源生产去中心化、能源系统数字化提速,客户的需求愈加复杂、 多样并多变,仅靠内部团队难以迅速识别和响应市场诉求。这时通过开放创新,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企业与机构合作,显然成为了更优的选项。
一个典型开放式创新案例是,法能在2015年通过其创投基金engie new venture投资了一家从事分散式能源管理和虚拟电厂的英国初创企业,并将后者的解决方案融入到公司面向商业楼宇或城市的能效提升解决方案中,在协助打磨创业公司产品的同时提高自身项目运行效率。这家初创企业后被法能收购。
陈静在谈及内外创新力量平衡时说道:“我们看待初创企业和新技术时,希望它对于我们产生有益补充和延展。如果在既有业务或技术能力覆盖范围内,比如内部研发团队或是工程团队再多走一步两步就能做到的,可能就不会作为与外部合作的重点。反过来,对于顺应低碳高效的行业趋势,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但对于行业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板块和方向,通过更灵活的、与初创企业或是新技术合作的方式可能更有效。”
根据张加贝的观察,如果一项技术对某个能源公司的技术吸引力高,但是这个公司在该项技术上的竞争实力不在市场上具有领先位置,这个公司就会希望引入外部创新力量,把这个技术领域开放出来。
国网电商公司双创中心投资总监杨城晟则认为,能源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领域,也会发生在生产要素方面。
据其介绍,国家电网公司今年发布了加强科技创新开发合作的八大举措,包括开放共享实验室资源、开放合作科技项目研究、开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开放应用全社会新技术、合作共建能源电力创新共同体、合作共建国家双创基地、合作共享科技服务平台、合作共营科技创新企业。“如果创业企业在国网的新业务领域拥有重大原创性成果,例如区块链和综合能源等,非常欢迎共同合作,一起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 ”
中国能源初创企业聚焦“小”赛道
根据张加贝的观察,大型能源企业在电气化、储能、物联网、aiot等趋势上具备共识,会根据自身的创新状况开放不同的领域给小企业。“明显可以看到各个企业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公司本身理念、公司类型等因素。”
横向看,相比于其他行业,能源初创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行业积淀更深。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工、深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相比于硅谷更多,硅谷的软件型创业公司更占多数。纵向看,在行业细分和行业纵深度上,中国赛道很细致,能源初创企业各自有聚焦,瞄准宏大能源行业中的一个小切口。
当天登台路演的“伏特猫”就是如此。用创始人杨剑南的话来说,“伏特猫”的业务是瞄准“中国六百万工商业用户”。“我们通过采集企业的能耗数据来分析企业用电的问题,并告诉企业主如何优化生产时间、降低生产用电成本。这个市场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市场。”
这一创业理念的诞生基于重庆市售电侧改革试点大背景与杨剑南因家庭原因熟悉电力行业而洞察出的现实问题。他发现,很多用电企业为缩减成本,花费很大功夫在财务管理、合理避税等方面,却从没有想过通过管理整个企业的用电来节省电费。
搭载售电侧改革顺风车,“伏特猫”切入用电管理、用电咨询与服务领域。相比于占据主流的以卖软件或卖硬件为主的用电管理服务商,“伏特猫”决定不以兜售软硬件产品为主业,而是向客户提供“体检”的软硬件、从而分析出用电数据的可优化空间。
截至目前,“伏特猫”的服务对象遍布重庆、广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北京、四川、辽宁等省市。其中不乏北斗科技、海螺水泥、重庆机电集团、中法水务、中冶赛迪、中船重工、百事可乐等行业巨头,共为企业节省电费上千万元。同时,该公司与三峡集团、国家国电投、金风科技等能源巨头深度合作,提供能源数据平台。
2016年9月,“伏特猫”获得plug and play种子轮融资。六个月前,该公司进入plug and play第一期能源与可持续加速营。“我们就像给创业公司提供‘自助餐’,收集全球资源、大企业资源、导师生态资源放到桌面上。初创企业各取所需。” 张加贝说道。
当天的讨论环节,另一个现实问题并频频抛出:如何避免外部创新资源与内部研发的“撞车”。在多数能源企业内部,创新业务部门的体量远不如传统主营业务部门,在短期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上也往往居于下风。
plug and play中国高级副总裁、合伙人陈志新观察到,创新转型常常被企业中的一把手定位为重要工作,大多数的能源头部企业都成立了开放式创新部门来专司此事。但是实际开放式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给予创新部门的容忍度还是相对较低。
“当创新部门对接到一家创业公司、或者是一个技术来改变现有的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和解决方案可能要作出一些改动,涉及到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或者业绩,其次还要跟客户解释这个新产品是什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或者做出什么用户习惯的改变,整个开放式创新方案落地的阵仗就会很大、战线就会很长。” 陈志新称。
现场来自大型能源企业的内部人士均认为,能源开放式创新能走多远,企业内部组织保证和支持系统便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