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温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温州瓦版印刷品的兴衰

2024/10/2 1:32:34发布80次查看
【ppzhan摘要】“瓦版印刷品”是指一种用泥土作模板印刷出来的读物,因其价格低廉,曾在温州风靡一时,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清光绪以后,中国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铅字印刷与石版印刷对传统的雕板与活字印刷造成一定的冲击。铅印与石印虽然质量较胜,但价格昂贵,成本较高,只在一些大城市出现,难以普及。
民国二年来温州做海关监督的冒广生,曾编辑出版了《温州诗人祠堂丛刻》与《冒氏丛书》,用的仍然是雕板印刷。这个例子或可说明,像他这样有身份的人,仍然选择木版雕印,大的可能就是,温州的铅印与质量较高的石印都还没有形成气候。
就在那段时间,温州曾经出现过一种瓦版印刷品,其印刷数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远非一般出版物所能比拟。遗憾的是,温州比较上规模的图书馆,包括气魄宏大的博物馆,都没有收藏此类印刷品,作为温州印刷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无影无踪地永远消失了。
“瓦版”二字并非规范化定义,指的是一种用泥土作为印刷的模板。历代史志稗乘均未见记载,迄今也未见过有关此类的研究文章。张树栋等人所著《中华印刷通史》第九章详述了乾隆间新昌人吕抚用泥土制版的印刷术,读后觉得其工艺与本文所述之瓦版不同。本文作为亲历者的现身说法,但愿能为我市印刷史的研究者提供一点肤浅的资料。
我(沈不沉,ppzhan小编注)早接触瓦版印刷品,还是在孩提时期,每年腊月中旬以后,卖“镬灶佛纸银花”的吆喝声便充斥大街小巷。这种“镬灶佛”用红花液染色的纸张印刷,正中是一个端坐的灶神像,两旁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只需三个铜板便可买一张。那时家家户户都有镬灶,有镬灶就有“镬灶佛”,可见这种印刷品的销路极大。
1956年秋,温州市文化部门曾进行过一次“扫黄”运动,收缴来的“非法出版物”都堆放在五马街口新华书店二楼,由我负责审查,其中的一半以上是瓦版印刷品。我仅仅选择其中一些如《温州景》、《手扶栏杆》、《孟姜女过关》、《到春来》之类的村坊小曲以及《高机分别》、《走广东》、《庵堂相会》、《荡河船》之类的剧本唱词予以收藏,收缴来的95%以上“非法出版物”全都付之一炬。
“文革”中我被三次抄家,曾经收藏的一些瓦版印刷品已荡然无存,现仅凭记忆所及略述如次:此类印刷品大多采用本地所产的竹纸(俗称“花张纸”)经染色后印刷。内容大致有:时尚流行的滩黄、时调之类的民间小调;宗教宣传品如道教的各种符箓;各种经文咒语;各寺庙的签诗之类,以及民间出版物如黄历等,总之是一种广泛流传而又非常廉价的大众媒介。
此种印刷术究竟始于何时颇难稽考。我所得到的此类印刷品其中有一张《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面书有“民国廿四年”等字样,虽较石印品粗糙,但字体端正清晰,边缘无污染,可见那个时候温州尚有此种印刷术。我曾委托时任古旧书店经理的冯国栋先生,请他留意搜集一些地方戏曲如乱弹、和调剧本的唱词,但所得无多。
据冯先生说,此类印刷品大约滥觞于清同光间,直至解放前我市西山一带尚有人制作此类版式,因其涉嫌宣扬封建迷信而遭政府禁止。其法以陶土或海滩涂泥乃至普通泥土,经过牛蹄践踏后,做成约5至8公分厚的片状版心,阴至八成干燥,便成了模板。模板的使用十分简单,只须将所需内容墨书在桑皮纸上,反贴于版心泥坯上,用竹刀依字形或符箓花纹刻出,然后放到土窑中烧结而成。印刷时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颜色如墨汁、红花液、赭黄土等加明矾、食盐等刷于版心上,上覆以花张纸,用棕刷来回刷几下即成。因此种印刷术成本极低,虽印刷质量稍逊于石印和铅字,但因其廉价,故得以在下层社会广泛流行。
(沈不沉,1931年生,温州市人,温州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温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